楚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8040威尼斯最佳登录正在大力兴建的具有鲜明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学科。楚学研究所,乃是8040威尼斯最佳登录为加强学科建设、发展新兴的楚学而新近成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机构。
一
楚学研究的对象,以周代的楚国历史文化为主体,包括楚文化的渊源和流变,还涉及与其并世共存的一些地域的乃至国家的文化之关系。楚学研究的任务,即对楚文化及其源流、与其他地域或国域的文化之关系作广视角、多层面、全方位的探讨。
楚国,是周代创建于今日湖北、进而发展成为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水流域的南方泱泱大国。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因此,楚学研究,小而言之,是周代的楚文化研究;大而言之,则是以先秦楚文化或南方长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上古历史文化乃至世界上古历史文化的研究。
人们对老子、庄子、屈原、宋玉这些楚文化代表人物的了解和研究,已有了两千多年。人们对考古学及历史学上的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却时间不长。楚文化的概念、内涵、成就、地位和影响,都是近六十多年来、主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大量楚文物络绎不绝的出土而逐渐被人们提出并加深认识的。由楚文化研究初辟草莱到楚学研究蔚成气象,仅有半个多世纪。
半个多世纪的楚文化出土遗存和研究成果表明:楚文化,在周代区域文化中后来居上而独领风骚,可谓楚人汲取中原文化精华而发展的南方华夏文化,堪称楚人融冶南北文化而创造的东周文化翘楚;楚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成就辉煌,形成了以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刺绣工艺、髹漆工艺、道家哲学、“庄骚”文学、美术和乐舞为六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成熟的形态和奇伟的气派,令中原列国文化无与伦比,与西方古希腊文化竞辉齐光。诚如著名的楚文化研究专家、楚学的主要开创者张正明所说:“楚文化是铜器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世界的第一流文化”,“从文化的总体成就来看,楚与希腊难分轩轾。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都登上了上古文明的峰顶”。
秦汉以来,自成体系的楚文化虽然转型而融入汉文化中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流风余韵却从未消歇。尤其是楚文化精神,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巨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物质成果就已远输今俄罗斯的乌拉干河流域以及南亚、西亚乃至希腊。17世纪以后,老庄思想和屈宋文学等楚文化的精神成果则广泛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道家思想,对欧洲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楚文化在中国的流变,充分显示出其历史价值。楚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则日益体现出其现代意义。楚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和较大影响,使得楚文化的诸方面早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专门学问或研究热点。
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楚文化研究,尚为考古学家对考古学上的楚文化作基础性的考察。对老庄哲学和屈宋文学等楚国精神文化的研究,仍沿袭传统而分别在哲学界和文学界等领域独自进行。
20世纪80年代,楚文化研究开始出现全面繁荣。考古学上的楚文化研究继续扩展和深入,但已不再是考古学单科突进的局面,而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以及民族学、语言学、神话学、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互联互渗、并进齐趋的景象。研究课题拓展到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的各个文化层面,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湖北学者为中心,湖南、河南和安徽三省学者与之携手,全国学者相为呼应的研究格局。1987年,张正明先生撰写的《楚文化史》出版。此书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楚文化置于周代中华文化区中作微观和中观兼有的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总结和概括了楚文化研究的成果,首次对楚文化的源流、性质、内涵、特征、地位及影响等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1988年,张正明主编的《楚文化志》出版。此书由湖北省内的楚文化研究专家合作撰写,首次对楚文化作了分门别类的全面介绍和系统总结。两书的出版,集中地反映了迄止20世纪80年代楚文化研究的实绩。
20世纪90年代,是楚文化研究大扩展、大深入、大繁荣、大丰收的阶段。一方面,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在楚文化研究中联系、合作得更为密切,并且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加全面,立足于微观、中观的研究而展开了宏观研究,将楚文化看成是古代东方的一种历史文化,与古代世界的其他文化、尤其是与之时代接近而水平相当的古代西方文化作比较研究,以探寻楚文化与其它地区、国家的古代历史文化的联系,确定楚文化在世界古代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又对楚文化诸层面、各方面作了更为细致具体的研究,从而更加明晰、系统地揭示出其面貌和意义。楚文化研究因而是微观、中观和宏观兼备,齐头并进和吸收交汇同存。这十年里,不仅发表了大量楚文化研究论文、出版有多种楚文化图书,而且报刊、电台、电视台也广为介绍楚文化及其研究成果。大范围、综合性、体系化的“楚学”,也随之形成并蔚为显学。1996年,张正明主编、由全国楚文化研究专家分别撰写、历时八载完成的《楚学文库》18种出版。这套丛书,从历史、经济、军事、哲学、文学、文字、艺术、建筑、服饰、器用、货币、风俗、科技、歌乐舞及楚文化的南下北上、东渐西被等方面,全景观地向人们展示了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楚国历史文化画卷,可谓20世纪楚文化研究成果的大汇集、大总结和大展示,又因为每部专著都充分利用考古、文献和风俗资料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立体交叉研究而自成一家之言,富有理论上的创造性和开拓性。1997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楚学文库》与楚学研究讨论会”上,到会的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庞朴、刘梦溪、俞伟超、邹衡、瞿林东等著名学者们,对《楚学文库》编撰出版的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指出:《楚学文库》的编撰出版,丰富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内涵,拓宽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特征与规律的认识;从其所反映的楚学研究成绩来看,楚文化涵盖了中国上古文化的所有方面,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代表;《楚学文库》的出版并不意味着楚学研究的终结,而是楚学研究的新开拓;楚学研究必将会有更多的创获,也必将推动其他古代区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楚学文库》出版后,相继获得了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综观20世纪的楚文化研究,虽然发展迅速,开拓广泛,考察深细,成果丰硕,但始终着重于先秦楚文化的本体研究,其次才拓展到对先秦楚文化与大致同时的其他地区、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对楚文化自秦汉以来的流风余韵、演化变迁、历史作用、文化意义以及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则研究不够,更缺乏对之作全面系统地探讨和阐论。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便意识到应该填补这一研究空白。2001年10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蔡靖泉著《楚文化流变史》,正是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的成果。
新世纪伊始,楚学研究便迅速深入和大力拓展。如张正明根据新近出土文物,与人撰写了《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一文,对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传统说法作了新的探讨;张正明任顾问、蔡靖泉任执行主编之一而由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的《巴楚文化源流》,对先秦巴、楚两国的文化关系和在今鄂西、渝东的巴楚交错地带交融而成“巴楚文化”作了拓荒性的阐论;张正明主编的6大卷《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已于2002年10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张正明、蔡靖泉分别担任系列主编或副主编、并有顾久幸等人参与撰写的《长江文库》60部,也即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然而,楚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楚学研究的范围可纵横海内外、上下数千年,尚有无数奥秘等待破解,尚需众多志士仁人为之献出智慧与辛劳。况且楚文化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楚学研究也就没有止境。
正如张正明在《楚学文库•编者献辞》所指出的:“要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不可不研究楚学。”
三
8040威尼斯最佳登录楚学研究所,是顺应学术的新潮和大势,在新世纪伊始的2001年10月成立的。
成立楚学研究所,目的即在于招揽和积聚楚学研究人才,全面开展楚学研究,培养楚学研究的后备队伍,兴建方兴未艾的楚学学科,建成全国楚学研究基地,促进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